close

IMG_20210607_164636_副本.jpg

答人間魚詩生活誌總編黄觀的訪談

  一、黃:您這次以「戰後詩人的歲月背影」為題創作長詩,談談您對「戰後詩人」的定義,以及您的時代背景,對您創作的影響? 

  蘇:在1945年戰後活著及出生的詩人,我均稱為「戰後詩人」,也就是指在二十世紀後半葉寫詩的台灣詩人,這裡不分出生地或籍別。「戰後詩人」橫跨不同的世代,包含1945年之前出生的詩人,及1946年後出生的詩人,所以世代的劃分,會有好幾個世代,如以十年為一世代,則1939年前出生的,是最早世代,其後十年為一世代,則依次劃分為1940世代詩人、1950世代詩人、1960世代詩人、1970世代詩人。1970世代詩人在二十世紀末不到30歲,是「戰後詩人」年齡最小的世代詩人。戰後詩人的歲月,當然是以整個台灣的政治社會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的變遷為其時代背景。我1949年出生,完全經歷了其變遷過程,包括政治、社會、甚至是每個世代詩創作不同風格的形成和展現,都可由我不同時期的作品找到印證。 

  二、黃:您在《非現實之城》一書,曾呼籲宅世代詩人取材現實之必要,走出家門,關注現實社會,呼籲台灣人詩寫台灣經驗。請談談您的詩觀?以及從《非現實之城》到《曠遠迷茫:詩的生與死》,您創作題材的演變?

  蘇:其實,除了少數站在政治高端、權力核心的詩人對現實有影響力外,一般詩人往往只在小圈子寫詩自娛,對現實並無起多大作用。但是,詩人還是得關心現實,因為現實就是我們的生活內容,是創作題材大宗,如若失去現實,只能喃喃於個人的內心抒情、縹緲於虛構的想像世界,沒有具體的題材,致使創作領域無法拓展,最後有可能創作力枯竭而消逝。我常考慮現代詩人的何去何從,為什麼寫、寫什麼這些問題,去思索何謂詩的生、詩的死,甚至包含詩人最後的創作是怎麼死的。在我以詩來寫這些詩的生死議題時,我並沒有將詩視為很偉大很了不起的東西,古往今來,有多少詩不見了,有多少寫過詩的人死了,其實是很平常的事,我們卻不知曉,所以我用「曠遠迷茫」四字來綜括詩的生死主題,應是恰當不過的。詩人如若關心現實,詩的題材會隨著時代的脈動而演變,也隨著詩人的年齡和增進的智慧而演變。 

 

三、黃:請問您如何規劃自己的詩路?常見到您挑戰自己再攀高峰。
 
蘇:我太過於隨性,是很少做創作規劃的,因為怕一規劃,會綁住自己的創作,與我的個性不符合。雖然有時候的同一系列創作,可以稱作規劃,但僅僅是由一種念頭在掌控,實際上沒有創作大綱和步驟,也沒有預定目標和時程,所以只要我念頭消失時,那一個系列的創作也自然而然的停止。
 
  高峰有兩種,一種是潮流的高峰,浪潮怎麼流,你就知道怎麼流,知所轉折,而且要跟大家一起站上浪頭,或是搶先站上浪頭,讓大家都能看到你。另一種高峰,就像周夢蝶的孤峰頂上,是孤獨的高峰,這樣的高峰,不與他人爭搶,是自己的高峰,而且是維持自己創作品質的高峰,不會寫出水準低下的作品。

  四、黃:談談您創作的靈感來源? 

  蘇:我創作經歷太長,有時會需要靈感,有時則似乎不需要靈感。有時靈感會自己跑來找我,有時是我用刀子把靈感割出來的。靈感來源,雖是有可能自外在而來跑來找你,但其實是自你的內在而生,生在你自己的內心裡。閱讀一本書,內心有了反應,那就是有了靈感。遇見一件動人的事件,內心有了感觸,那就是有了靈感。詩人最需要的靈感,往往開始於意象的生成,意象來找你了,你就要敢快下筆,以免意象消失,這就是靈感的把握。

 

  五、黃:在文學的創作上,有很多文體可以創作,對您來說,為什麼是詩?什麼樣可以稱為一個詩人? 

  蘇:文體,指的是文本的形式。形式決定文學創作技巧。散文技巧、小說技巧、詩技巧,基本上有所異同,一般人剛練習或接觸文學創作,原先不會先定自己創作文體,說哪一種寫、哪一種不寫,是在後來因為技巧的喜歡、技巧的挑戰性、技巧的適應性,才決定自己走哪一類文體為創作主體。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創作人。
 
詩人這稱號,在現今沒有價值,不會因被稱作詩人而顯得高人一等,有時在某一種圈子裡反而是一種歧視。現今沒有標準、沒有像證照一樣要考照,只要你有寫了詩、出了詩集,就可以以詩人的名號遊走文壇。


  六、黃:請您談談第一次寫詩是什麼時候,獲得什麼迴響?對後來有什麼影響?
 
  蘇:在初中二年級閱讀學生刊物,見到有分行詩這樣的形式,試著寫一首六行小詩投稿,竟然刊出了,因此除了作文課外,就開始寫一些詩、散文和小說。真正有迴響是在讀師專時,於校刊投稿也組織詩社時,受到同學的肯定。由於投稿和發表都很順利,故全心全力投注精神於文學創作。

七、黃:您認為如何有貢獻於詩運、詩壇?如您帶領風潮於虛擬世界的吹鼓吹詩論壇。

 蘇:是否對詩運、詩壇有所貢獻,這種事需由寫詩史的評論家來考察和評定,另外是由某些單位組織評議委員會來頒發文學貢獻獎給予肯定和致謝。單位有大小之分,例如,中央政府單位頒發的,是國家級的,縣市政府單位頒發的,是地方級的,文學團體單位頒發的是民間級的。作家做任何有益於詩壇的事,並不在意是否要受到肯定及表揚。
 
  貢獻是什麼?我想,可以分作兩類,一類是指對詩壇的實務活動,能帶動詩壇愛詩、讀詩、寫詩的熱潮,比如:編詩刊、設論壇、辦講座、辦詩展、辦朗誦會、辦研討會等等。基本上,我設吹鼓吹詩論壇和編詩刊,是屬於這類的付出。另一類對詩壇的貢獻,應屬於創作上的創發和成果,例如白靈創作小詩推展截句創作,成果豐碩,就是一種創作上的貢獻,丁威仁書寫台灣地誌詩也是成果豐碩,無庸置疑自是一種創作上的貢獻,將來完成4000行長詩,當然又是另一項創作上的貢獻。
 
  不過,貢獻無分大小,每一個詩人都可能對詩壇有所貢獻,寫一首能影響民心的詩就足以稱作貢獻,編一期能創新風潮的詩刊就是大大的貢獻。每一個詩人雖然只是像一隻蝴蝶,但只要一振翅,產生蝴蝶效應,誰敢說這不會對詩壇的一種貢獻?

 

  八、黃:您對中文現代詩在華語文學裡的位置、詩的未來,有什麼看法?

蘇:詩是語言的藝術。以前創作人常把語言分為生活語言和文學語言兩種類型,生活語言是指較直接、較粗鄙的話語,文學語言是指有修飾、有雅氣的詞句,但在詩創作上,詩的語言並不將兩種分開,而是以藝術的技巧將兩種類型混搭。一首詩裡,可能用了生活語言和文學語言兩種,其比例多少不一樣。
 
中文現代詩在華語文學的位置是什麼?在台灣,「中文現代詩」包含以中文寫的台語和客語現代詩,並不單指華語現代詩。所以,皆以中文寫成的台語現代詩、客語現代詩、華語現代詩,這三者是位置並列而語言不同的詩,各自發展其未來,無須相互排擠或是爭地盤。在台灣看其未來性,三者均是自由而平等的,形成了語言多元化、混搭化的美景。

 

  九、黃:多年來,您的創作包括了攝影與詩,可否請您談談,街頭的攝影與您詩創作的關係?如前所述,是您關注現實的一種方式?取材自現實的詩,透過個人情感與詩藝來書寫,詩已非原本的現實(因此稱為「非現實之詩」),那麼以現實為題材的攝影呢?

  蘇:攝影與寫詩,是兩種不同的創作方式,不必同時擁有、不必同時進行,更不必要發生關係。然而我的創作歷練過程,年少開始是詩、散文和小說,後來加上繪畫,都是同時進行的,只是因在詩方面的表現較有成績也較受注目,我慢慢就把其他文類和繪畫放棄,專就詩一項進行創作。直到我從教職退休後,轉而對攝影發生了興趣,一方面是退休後有較多旅行活動及走路散步,一方面想多看社會環境,攝影是最方便的記錄方式,沒想到拍著拍著,對影像的拍攝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基於自己累積的文學修養及藝術理解,我就把這些想法當札記寫下來,故而出了兩本攝影書,明年還要出第三本。我向來喜歡思考,寫詩是如此,攝影更是如此,雖然攝影用的時間多了,寫詩卻沒因而減少,兩者均一直有新的作品發表,有新的書出版。

    在攝影上,我最喜愛去街頭攝影,當然街頭最能深入現實的生活中,可以接觸現實裡的人民、觀察現實裡的事物、敘述現實裡事件,這正與我的詩觀相符合。我在街頭攝影時,一直都是興奮的,因為我可以在街頭想很多,接受很多刺激,可以拍攝的就拍攝,可以成為詩題材的就寫成詩。我樂此不疲,幾乎天天都要走上街頭去攝影。

    攝影和寫詩不同的地方,是攝影是在攝影器材的功能下操作拍攝影像,寫詩是在人腦的運作以語言文字書寫,兩者面對現實題材,攝影只能直觀拍攝現實原貌,寫詩卻能將現實轉變另一種面貌。我們初步以為,攝影作品一定是現實的真實原貌,但很奇怪的,在觀看攝影作品時,觀看者會添加自己的想法去闡釋攝影作品,這時,觀看者的闡釋內容,則變成一種攝影作品的非現實,與原來的現實不盡相同。當然,攝影者若要呈現非現實攝影作品,也是可以的,就是要以特別的視角和構圖,去做到陌生化和異象化,不再呈現人類眼中一般的現實景象。
 

  十、黃:您對年輕詩人有什麼建議?尤其網路一代的詩人?

 蘇:對年輕詩人有什麼建議,尤其是網路一代?其實,現今不管是年紀大小,都早已都成為網路族了,你能說網路僅僅是屬於年輕人的一代嗎?在網路浸淫最久的,反而是中老年人那一代了。對年輕人的建議,無非是關於詩創作的建議,我想,詩創作是語言的藝術,那麼就先從語言下手,好好鍛煉自己的語言特色,形成自己詩作風格,至於題材和思想則是隨年齡而增進,沒有達到一定年齡的歷練和沉思,也就達不到那些高度。
 

  十一、黃:過去的詩社是實體的,是由文人集結同好而成。現在台灣網路詩社盛行,對網路詩社的看法?對照現今台灣詩壇的觀察? 

  蘇:現今詩社的集結,幾乎都離不開網路,因為網路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平台,既迅速又方便,沒有現代人不會利用,所以過去的詩社繼續經營到現在的,也都加入了網路平台,具有網路詩社的模式。
 
如果單純只是網路上經營的詩社,往往很容易被其他聲音較大的網路詩社掩蓋,成為次要的網路詩社。我們看得見,網路詩社的特點有四:

1、很容易集結網路寫詩的人,沒有真正認識過,沒有實際見面過,就可組合成一網路詩社。
2、成立詩社的意義是什麼,其理想目標是什麼,其理論主張是什麼,其創作走向是什麼,往往沒有很明確的訂定,大多隨著號召的人而走。
3、網路詩社其原型,應是所謂的網路社群和部落聯合,或是詩論壇,到了臉書興起,才有了網路詩社的建立,所以真正名稱可以說為臉書詩社。
4、由於臉書功能強大,可以設粉絲專頁、辦活動、招攬人員加入、影音直播、傳遞訊息、跨國界、意見溝通無阻,這種種功能,網路詩社完全依賴它。

特點,可以是優點,但其背後往往也隱藏著缺點。故其最大的缺點是其詩社作品若只是在網路發表,不會被視為有留存價值,詩史不會見到這些作品面目,故網路詩社也必得向傳統詩社學習,就是學習出版紙本詩刊。網路詩社最後
得也要和傳統詩社一樣,成為「雙忙詩社」,除了忙於網路管理外,也要忙於詩刊編輯、出版和發行,以證明其詩社的存在和效能。


十二、黃:請談談您是如何過生活?您的日常的一天、寫詩之外的日常是怎麼樣的?
 
蘇:現在是過著退休以後的生活,簡單來說,是居家宅男、街頭散步者、公車乘客、市場購物者等等一般老百姓的生活而已,日復一日都不改變,然後在生活中分出一些時間寫詩、攝影、閱讀。我沒有比別人過得特別。
 
 平常大都在早上五點半起床,約六點半過後出門,有時上市場去採買蔬果魚肉,有時到公園或校園散步,大約九點半回到家,中午在家吃午餐,中午睡午覺,下午或許又出去走較遠的路,例如溪岸、山徑,或是在街道穿梭街拍。晚餐又是在家吃,然後看看電視,整理當天拍攝的相片,直至晚上十一點過後才就寢。

十三、黃:人生中的重要場合,有詩嗎?戀愛、結婚、生子等大事,什麼時候會想寫一首詩?
 

  蘇:我人生重要場合都沒詩。這不奇怪,因為我的詩反應都不直接,叫我現場即席寫一首詩,這不可能,何況那些極喜極悲的情境場合,更不可能有心情寫一首詩。我一定要在平和而澄明的心境中,才會寫詩。詩,向來都不是我激動下的產物。

 

arrow
arrow

    poempo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