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地點:古寧頭慈湖三角堡
日期:2005年10月15日~11月16日
詩歌朗誦:2005年10月16日15時
設計與執行:
大蒙∕白靈∕詹澈∕歐陽柏燕
參與演出:
阿鈍∕胡德夫∕楊渡∕管管
(按姓氏筆劃)
目前分類:【詩訊息】活動 (33)
- Oct 10 Mon 2005 09:01
三角堡詩的裝置藝術展
- Sep 05 Mon 2005 21:36
如何成為詩人?(連續三天自由時報副刊)
9月5、6、7日三天的自由時報副刊製作了《如何成為詩人》專題,這在詩壇或副刊是一種創舉,內容面向多層次的探討,相當有參考的價值。
三天的副刊引言抄錄於下,所有的文章請見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
【文學教戰守策.如何成為詩人?】Step3-1
詩人與詩相互錘鍊!
詩只能嚴肅遠觀不可親近嗎?詩一定神祕難解隱晦嗎?
有沒有什麼祕道,像神奇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一旦登入,也能握住詩的鑰匙?
本刊繼「如何成為小說家」之後,再度策畫「如何成為詩人」專題。今天,有五位來自各國的經典代表,聽聽他們的故事,或許就能找到詩句發聲的密技。
【文學教戰守策.如何成為詩人?】Step3-2
- Aug 31 Wed 2005 17:32
你的創作徘徊在新與舊的邊界嗎?
![bb-1.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home.pchome.com.tw/art/tter/aa/069.jpg)
在輔仁大學英文系任教的陳徵蔚老師,推展電腦網路文學不遺餘力,特在《吹鼓吹詩論壇》開設「電腦、網路、後現代文學」教學版,讓學生上論壇發表作業或心得,同時也給未熟悉電腦網路文學的愛好者有一個探究的窗口,影響層面不限於他的學生。
本期創刊號,特邀請陳老師將他的指導成果推介給愛好文學的創作者或讀者,撰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就是〈徘徊在新與舊的邊界:從兩首電腦詩習作分析〉,假如你想跨進文學的新界線,在創作有個突破,不妨來閱讀這篇文章,或許能找到你創作的新方向。
還是請大家先閱讀一段他的論述吧:
「當電腦與詩交會,會綻放何種光亮?詩是最簡潔精鍊的文體,運用最少的字數,營造最大的想像。當瓦特在《小說的興起》一書中認為小說是『非專注性書寫』時,詩人卻必須絞盡腦汁,才能推敲出耐人尋味的詩句。無須多媒體效果,不必搬上舞台,詩透過最單純的格律與想像,挑逗讀者內心的美學圖騰。照理來說,詩實在不需電腦輔助, 因為精簡文字的輕盈令它在文學國度遨翔,倘若強加人造翅膀,也許會過於臃腫而自天際墜落。然而,近年來對於電腦詩的嘗試,卻似乎為傳統書寫開啟了一些新的可能。」
- Aug 30 Tue 2005 12:58
白靈論述陳義芝的詩作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home.pchome.com.tw/art/tter/aa/aqaq.jpg)
《吹鼓吹詩論壇一號》重量級的文章中,本社首任主編詩人白靈貢獻了一篇份量極重的評論,論述對象是陳義芝的詩作。
詩人白靈本名莊祖煌,福建惠安人。高中時就讀建國中學,考入臺北工專研習化學。六三年畢業後,任教臺北工專化工科;後赴美進入史帝文斯理工學院攻讀,取得化工碩士學位。歷任臺北工專專任講師、副教授,現任台北科技大學化工系副教授。
曾經擔任《草根詩刊》主編、《臺灣詩學》季刊主編、《詩的聲光》創始人,及耕莘青年寫作會常務理事。著有詩集《後裔》、《大黃河》、《沒有一朵雲需要國界》、《妖怪的本事》,散文集《給夢一把梯子》、《白靈散文集》,詩論集《一首詩的誕生》、《煙火與噴泉》、《一首詩的誘惑》等。不僅在創作上有很好的表現,亦是一位很好的評論家。
先欣賞白靈的一段評論吧:
「現象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2-1961)曾強調身體對客體對象的握持是一種身體主體與客體對象的『共存結構』(親密的開始),在握持當時,客體對象已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存於身體之中--也是痛苦的起源,因只能局部把握,且形成不安或不平衡。『我的身體與他者等值無分別,交互纏繞、侵透、可逆』、『身體與其活動空間共同形成一個整體』, ,因此作者與其父親在大埤湖畔吃飯、喝咖啡的一個下午,彼此二人(互為對方的遠方)與湖光山色實為一整體,不可分割,透過互動而交互纏繞、侵透、可逆,尤其詩末『背起父親』,更使纏繞、交錯、整全感遠至頂點,親密(我/父合一)與痛苦(我/父注定分離)盡在其中,使得人生之『一時三刻成為十日或千年』。『詩心,無非掌握生命中最難言的枝節,像是飄飛在時間中的光影,從中發現了一些什麼,並且精確地傳達出來。』 陳義芝此詩以淡筆寫情,將世間難言的枝節,投影在纸上,力透紙背。」
全文刊在創刊號裡,欲提升詩學涵養者,請勿錯過白靈的論文。
- Aug 29 Mon 2005 10:49
影像!影像!如何帶動文學創作熱潮?
![bb-1.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olvwu.com/images/selfpic_1.jpg)
莫方,本名吳榮邦,臺灣高雄人,文化大學廣告系第四屆畢業。其人興趣廣泛,多涉文藝,曾以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為基地,出入各大文學網站發表創作,以詩作為主,為《我們這群詩妖》逗陣新聞網成員之一,亦曾以詩裝置《在夢的邊緣飛行》參加文藝協會舉辦之《二○○三年跨界遊藝新詩物件展》。歷任國中小教科書美術編輯及美術主編多年,現於美國沙凡納藝術設計學院 (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攻讀平面設計碩士學位,課餘潛心鑽研攝影,兼任《數位視野》攝影網站評議委員一職。
本期《吹鼓吹詩論壇一號》,特邀他撰文論述「台灣數位影像與網路文學創作新潮」,他認為以影像為主的圖文創作的潮流,將持續影響下個世代的創作者。
他說:「在未來歧異化的演進趨勢之下,除了可能會出現更簡單、更美觀、以及更個人化的風格呈現,還能夠有更多的選擇,不會再是呆板的日誌格式,而且能夠搭配更多格式的多媒體檔案,圖片不會再侷限於靜態的影像,更多動態的、以時間為基礎的互動或是單向播放的動畫,引領創作者與讀者一同進入聲光影音的世界,使未來的文學世界交織出一片璀璨的光彩!」
他在文章中談及數位攝影及影像創作與詩及文學的關連,深入淺出,喜愛影像圖文創作的朋友,或喜愛新體驗的朋友,絕不可錯過這篇文章。
- Aug 26 Fri 2005 21:31
台灣兩大詩美學家對抗?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home.pchome.com.tw/art/sulien2005/su/zaz3.jpg)
《臺灣新詩美學》由「爾雅出版社」於2004年2月出版,厚達474頁,定價420元。《台灣現代詩美學》,由「揚智出版社」於2004年7月出版,厚達416頁,定價400元。兩本書選在同一年出版,頁數及售價差不多,可謂旗鼓相當。但內容卻不相同。
《臺灣新詩美學》從儒家、佛家、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及入世出世等等各個面向切入,探索新詩的美學和歷史,突顯五十年來多姿多彩的台灣詩壇風貌。
《台灣現代詩美學》以美學檢驗詩史,以語言藝術驗收詩作,以後現代雙重視野的精神,審視結構與空隙、意義的流動、意象的嬉戲等等。
兩位台灣詩美學建構者,既是理論家,又是詩人,本期《吹鼓吹詩論壇一號》,兩位將以什麼樣的作品來呈現他各自的美學面貌呢?
他們兩位在本期創刊號裡是對抗?還是.....?
欲知精彩的局面,請一定要看《吹鼓吹詩論壇一號》刊物。
- Aug 23 Tue 2005 18:22
誰是繼隱地、黃春明之後跨行為詩人?
![bb-1.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poempoem/4adc2eafb50a5.jpg)
他的文學創作以散文、漫畫、小說同時知名。散文風格獨特而充滿魅力,在現實裡反映他悲憫苦難生命的情懷。漫畫則充滿人間諧趣,畫風拙樸,深富民俗色彩。
小說家宋澤萊評論林文義是「美麗島事件之後,台灣文學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他的<銀色鐵蒺蔾>和寫在一九九○年前後,深深地震驚了台灣散文界。由浪漫主義進入自然主義,創造了無比燦爛的寫實文學河山。」
現在,他的文學創作跨進現代詩領域,詩作源源不絕,大有直追爾雅隱地之勢。
他特地將其力作新詩兩首〈政治評論員〉和〈沉思九一一〉獻給了《吹鼓吹詩論壇一號》,光看題目,就能體會他的創作充滿了對台灣的政治及土地的關懷。
- Jun 12 Sun 2005 22:04
散文詩:夜行植物
攝影/卡車斯基
- Mar 21 Mon 2005 10:49
「二○○五高雄世界詩歌節」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www.ntch.edu.tw/Public/Show/20053151741277055.jpg)
﹝推廣訊息‧集合報導﹞
《非台北觀點》二○○五高雄世界詩歌節/彭瑞金
從三月初開始暖身的「二○○五高雄世界詩歌節」,到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活動正式展開時,將有來自歐、非、澳、北美、南美及亞洲,六大洲十七個國家的近百位詩人出席這項活動。一九九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聖露西亞詩人德瑞克‧沃克特,也將帶著屬於加勒比海的詩風潮,親自與會。
以「詩與海洋」為主題的詩歌節活動,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本次活動選在港都高雄舉行,有意宣示台灣詩人朝海洋文學發展的自我期許。另一方面,自然是有感於和我們同樣也是海洋環護的海島型國家——位處加勒比海的聖露西亞人口只有高雄市人口的九分之一,十六萬人,總面積僅有六百多平方公里,卻能造就世界著名的詩人。這個國家在歷史、文化方面也和我們有非常相近之處,幾千年前就有土著民族住在島上,十七世紀中葉開始成為法、英兩國多次爭奪的殖民地,十九世紀開始,隸屬於英國,一九七九年獨立。英語還是官方語言,詩人、文學家都以官方語創作,大眾使用的語言則為法語方言葵里歐語,是一種西非語言的混合語。沃克特本人,也有英國、荷蘭和非洲人的混合血統。
- Mar 11 Fri 2005 01:22
《2004臺灣詩選》發表會暨年度詩獎贈獎茶會
- Dec 15 Wed 2004 11:08
有一個詩社叫『伊塔』﹝IHTA﹞
![ET-1.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poempoem/4adc2eaa719be.jpg)
為什麼叫做『伊塔』?大概是跟建築有關吧,因為這本詩刊出自成大建築研究所IHTA研究室。
和「塔」字搭上關連,就讓人聯想到「塔」的造形之美〔結構層層疊疊、尖而高、或如金字塔壯而大﹞。
詩社成員之一“林”的序說得好:「寫詩和構築相似,但不相等,藉詩邏輯破碎,感覺重整秩序,藉詩建築思考,文字建築,.....」 可見其本行建築,寫起詩來亦建築的思考契合。
.
『伊塔』詩社可以見到的成員只有四位:吳、黃、柯、林,分任發行人、社長、主編、顧問、社務委員等職。辦一個詩刊,四個人已足夠了,在台灣,也有一人詩刊的。
- Nov 25 Thu 2004 15:49
台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回憶
![P6180840-2.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poempoem/4adc2ea5a41a4.jpg)
台北市徐州路,一個有圍牆的街道,數年前津平就讀台大時住徐州路的宿舍,我曾來過好幾次。我從台北火車站下車,走走繞繞,就到了徐州路,但是沒走到底,不知路的另一底端有一棟台北市長官邸。
今年二魚文化出版的年度詩選在市長官邸舉辦發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