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蘇紹連                                                圖 ◎ 山人形 
山人形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對世事或文學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這大多是因為人的心智成長階段及前後經驗累積而造成不同的。

  二十歲的人和五十歲的人一定有相當的不同之處,二十歲左右的年紀,衝勁力特別強,敏感度特別高,創作慾特別盛,參與文學活動的意願特別熱中,比起五十歲的臨老之狀,那種蒼蒼茫茫之感,顯然是兩種不同的境界。
  
  記起好多年前,曾寫過一首詩,詩題是〈二十歲已相當老了〉,內容如下:

 二十歲已相當老了,我竟然不知道
 今年嚥下二百三十多片阿斯匹靈
 仍然是手擁抱著腳,逐漸萎縮的身子

 二十歲已相當老了,我竟然不知道
 去年終日自己擁抱自己,那付相扣的門鎖
 外界的訊息輕輕敲過重重敲過啊

 二十歲已相當老了,我竟然不知道
 明年將要遠行隨身攜帶一口箱子
 裡面放著十一歲寫的情書十九歲寫的遺書

  詩的內容是相當頹廢與苦悶的,根本不該是年輕人的一般面貌,然而,這卻是當年所謂「文藝青年」的寫照。詩的第一段寫年輕人的病容,靠藥物維持生命,而身子已逐漸萎縮;第二段寫年輕人自我封鎖在自我的世界裡,排斥了外界的訊息;第三段寫年輕人將自我放逐,攜帶的只有情書和遺書。浪漫的情懷與悲涼的氛圍交織在詩裡,這就是二十歲時的詩思狀態吧。

  五十歲的時候呢?五十歲當然比二十歲更老了,搭公車到區域醫院,掛的是定期回診的慢性病號,吃的藥已不只是阿斯匹靈了;人老了,伴侶與老友逐漸凋零,再也難建立新的換帖知己,比起年輕人更是終日擁抱自己,耳聾目睧,如何能獲得資訊?

  人老了,遭世人遺忘,亦如同放逐,在時代的邊緣遠行,在發黃的情書裡惦記情人的美貌,在顫動的遺書上滲濕最後的淚痕。

  文學創作者,永遠是這副模樣嗎?

  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曾經有過一個時期是文學創作者(或模仿者),用文字為媒介,把那一個時期的內心情感或腦海幻想抒發出來,寫些札記,寫些短語,甚至發展成詩篇、散文、小說、戲劇等等文學類型。持續者,變成了詩人、作家。
 
  二十歲的時候,有多少人想成為詩人或作家!但是,有多少人在面臨一大堆文學問題時,卻徬徨無助,就以詩來說,詩是什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人說:「詩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精髓。」精神活動即是思想和情感在人我之間的運作,小至個人,大至整個時代,也就是說,詩不但表現某一個人的精神,亦可表現某一時代的精神。要了解一個詩人的生成及養成,不妨先了解他的時代環境,如何造就詩人的人格及詩作的風格。
 
  時代環境在變,詩人的作品也在變,但也有其不變的成分,從二十歲的作品中,也許可以看出未來五十歲的作品風格。詩的語言因時代的供需而改變,語言是文學創作的工具,新的語言加入,與舊的語言融合,牽連了詩的形式及內容的變動。

  工具的改變,所做出來的作品也會跟著改變,明顯的稱之為「文學的革命」,文言文進入白話文為一舊的革命,文本進入超文本為一新的革命
 
  詩是語言的文學,語言在狹義的範圍內是指以口敘述的話語,在廣義的範圍下是包括文字語言、圖像語言、聲音語言、肢體語言……等等。
 
  傳統上,大都以文字語言為文學家所運用及呈現,圖象語言則為畫家所運用及呈現,聲音語言則為音樂家所運用及呈現;可是,電腦語言超文本的出現後,語言變成多媒體的形式,文字和圖象和聲音混合在一起,而成為超文本作品。這是拜電腦科技所賜,新語言——超文本作品於焉誕生,而成為的語言工具革命。
   
  「超文本」(hypertext):原是指一種非循序的資料管理方法,將資料儲存在由文字所組成的節點上,這些節點透過鏈結的方式串聯成網路結構。超文本作品即在發揮這種非循序的方式、鏈結的功能等等特色,並加入圖象為節點,輔之以聲音影像,設計互動功能,於是,在廣義的文學認知下,超文本便成為最新的文學語言。
 
  詩人是最敏銳的語言創作者,以前稱詩人為文字語言的魔術師,進入超文本後,詩人則被稱為文字語言的導演,編導文字語言在電腦網路上演出,文字變成一種角色,和圖像、聲音等不同角色合演一齣文學戲碼。如果說創作的根本精神是追求新穎,「超文本」的形式已是現代文學創作者考慮選擇的方向。 
 
  文學創作者是沒有年齡大小的區別,不管是二十歲或五十歲,都要真正思考文學語言演進的問題,運用新的語言不是新生代的權利與專長,前行代更不該排斥新的語言。

  在網路上發表超文本作品的作者,已不是年齡所可區隔的世代。至於文學創作者的模樣變成如何,外表的老醜均掩蓋不了創作精神露出的光芒,何況二十歲正是想像力最強的時候,五十歲正是經驗最豐富的高峰,想像與經驗均是創作的輪子,向文學的願景前進,有待它的不斷轉動。

  當一名文學創作者,五十歲和二十歲也應該有許多相同之處,除了都能接納新的文學語言外,還要能隨著文學版圖的時空轉移調整創作方向,且能持續創造的想像力,發掘人性,了悟人性,堅持良心創作。若能如此,文學創作者便沒有年齡的區分,大家不分老少一齊來為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文學努力了。

 原載於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oct/7/life/article-1.htm自由時報副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empo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