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根據理論創作的都極少成功」

  1997年10月病逝的前輩詩人梅新,他曾主編中央日報副刊,對詩的提倡,大量發表各家詩作,推介詩作有極大的貢獻,他的風範令人懷念。

  梅新說「教詩、教文學,第一節課就告訴學生,讀書要不忘批評,批評愈酷嚴,愈能有自己的意見。看法不成熟無妨。因為我強調文學是不宜有固定理論的,根據理論創作的都極少成功。」


  文學創作是一連串成長的過程,讀書是長久陪伴在過程中,梅新說「讀書要不忘批評」,其實是要學生磨練自己的眼光,銳利有主見;但梅新又強調「文學是不宜有固定理論」,是告誡學生眼光不要偏狹,受限在一個門派之下,更何況理論是產生在創作品之後,若依據理論來創作則是倒行逆施。


6、「只能等待到丟棄的命運而已」

今日的李敏勇是台灣文化界重要的人物。

昔日的李敏勇,筆名傳敏,笠詩刊主編之一。1983年郭成義主編的「詩人坊」雙月刊第四期為李敏勇製作了一個專輯,專輯中有李魁賢、喬林、德亮、陳明台、郭成義等人的評述,輯後附了李敏勇一篇文章「告白與批評」,其中有一段說:

「許多『詩』的東西,嚴格來說只是一堆垃圾,一團無謂的棄物,一些斷斷續續的噪音罷了。因為從整個詩的生產實景及領受環境來看,這種不景氣,事實上不僅是客觀條件使然。換句話說,在詩史的倉庫所留下的未能被同時代讀者所領略的一些「詩」的東西,到頭來,也許只能等待到丟棄的命運而已。」

這段話指出有許多稱之為詩的,根本是垃圾、棄物、噪音而已,當年沒有網路就有如此多的垃圾了,而今網路興盛,冒出了許許多多的詩,冒出了許許多多的詩板,冒出了許許多多的網路詩人,比起八十年代的景氣,真可謂天壤之別,垃圾、棄物、噪音多出數百倍!

然而詩的命運還是一樣,離不開李敏勇的預言:「在詩史的倉庫所留下的未能被同時代讀者所領略的一些『詩』的東西,到頭來,也許只能等待到丟棄的命運而已。」

只不過,網路上的寫詩者更為悲哀罷了!

(這系列寫於2000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empo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